> 中国新闻 >

“横渠四句”精神坐标思想闪耀照亮中国式现代化康庄大道

2025-09-15 09:35 来源:综合

作者:崔贺宣(现天津警察学院学员,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理事,有署名文章在学习强国平台发表)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新时代引路人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等场合,多次提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重要强调深刻表明“横渠四句”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要精神坐标,是一代代仁人志士的崇高精神理想和终极人生追求。穿越千百年来,依然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蓬勃的生机活性、闪耀的思想光亮,其文字内蕴含着的文化之魂、精神之魄,激励华夏儿女在中国式现代化康庄大道上精神强健、步履铿锵。

“为天地立心”照亮“通天下之志”的思想坐标。现实纬度上,自古及今,其展现为“立德,立功,立言”不朽之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义之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宁静之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清白之心...此“心”,是集体道德的美好畅想,非“圣人”专项,“匹夫”亦可为之。在五千年的文明演进,历史进程中,既有不同时代的伟大英雄领导人民推动历史进程,更多实为平凡百姓扎根社会土壤推进时代发展。这颗古今攸同的“天地心”,历经岁月长河冲洗依旧不改其赤,在社会发展中强调出知识分子的担当责任和宏大视野,映照着“民吾同胞”的悲悯情怀,与“天人合一”的终极关怀,跃动着“见微知著”的清醒智慧,“谋定后动”的通晓决断。

在当今中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上,其精神内涵、思想伟力则表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之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贯通了物质生活的“天地”,连接起精神文明的“心灵”。亦是在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下,人人自觉所坚守的正义朴素,积极向上,健康美好的价值观。其反应时代发展下物质富足对文化建设下精神丰盈的必然要求,帮助人们厚植道德沃土、涵养文明风尚、凝聚思想伟力,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社会发展进步,形成向上向善社会风尚的内在驱动。更是人们为理想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精神主动和价值追求,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自然流露“真善美”的思想自觉,理念自觉,行动自觉,让精神文明之花既绽放于钢铁之城又盛开在阡陌田垄,让道德诚信之美润物无声芬芳万家灯火。

“为生民立命”彰显“人民至上”的民生情怀。“命”在古代更多是指玄妙也,幽深也的命运,是读书人对个人小我之命运与国家大我之国运的紧密结合,强调忠贞体国,勤勉国事,为民请命。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在不断推进和拓展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其思想坐标依旧熠熠生辉,照亮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历史来路,未来去向。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百年大党“江山就是人民”的价值主线,决定了推进现代化进程中以民为本,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价值目标,彰显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守民心、聚民力”的现实力量。

历史和现实深刻昭示,“为生民立命”的当代价值,不仅是“民胞物与”的民生情怀,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基因从未褪色,为民信念历久弥坚。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时代十年,我党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魄力推进自我革命,以“一个也不能少”的担当消除绝对贫困,以“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坚定实现共同富裕,正是向全社会各领域各群体释放信号,面对这一长期任务、重点任务,国之大我必将久久为功,咬定青山不放松;持续用力,踏平坎坷成大道。何以中国?国家尚且如此,小我如何?每个做好日常工作,在平凡岗位上奉献的人们都应有崇高的礼赞,“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莹莹微光汇成璀璨星河。只要每个人民都自觉创造价值,服务社会,以不断利于他人、社会的创造,更好开拓自我、发展自我。良性循环下,自然以“小我之志”“个人之向”贴合“时代所趋”“社会所需”,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双向奔赴”“双向进益”,既普惠自身,又服务人民,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为往圣继绝学”筑牢“生生不息”的文化之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具价值、历久弥新。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千年的智慧和文明积淀,见证了国脉赓续与文脉传承。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一脉相承,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是中国人民思想力量的源头活水。过去的、传统的、美好的道德价值观和文化瑰宝、学术经典应该由我们更好的继承,每个中国人都重任在肩、责无旁贷,应奋之余生、执着追求。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是当代中国人民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这要求我们积极推动文化继承、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重要性提升,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加强文化自立自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同时为现代文明生活形态增添更多的古卷书香气和人文烟火气。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间架起一座桥梁,不断挖掘中华历史、中华文化、中华成就,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着力激发文化传承内生动力和创新发展活力,让优质文化向下扎根,百姓生活“开出繁花”;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增强开拓进取的主动作为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上迈出坚实步伐,在联结物质与精神,贯通协调二者同频共振的现代化道路上行稳致远。

“为万世开太平”镌刻“爱必兼爱”的理想追求。“兼爱必爱”的理想追求,既展现为中国古代先贤所不懈追求“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精神内核所构筑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还蕴含着“人生乐在相知心”的超越地理差距、文化差异和政治体制不同,国家之间真诚理解和情感共鸣的共同发展愿望、和平交往追求。我们党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建设向全人类有力证明: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正确、前途光明。

“万世”在时间维度上即指更长远的未来,即人类的共同未来;在“空间”纬度上则是指更广泛世界中的不同国家和地区,即人类的当代命运。中国立足现实世界维度,以系统思维、全局意识为人类发展谋幸福,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道路。赋予“天下大同、天下一家、协和万邦”等传统理念以崭新时代价值,有力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包容性与创新性,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注入中国力量。“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本自同”,我们坚持和平发展,坚持命运与共,坚持和合相生,着眼全人类福祉,共商发展合作大计,在共同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增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等方面主动发挥积极影响;凝聚各方共识,共绘全球治理蓝图,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不断以中华新文明为世界涵养新文化,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为全球发展、人类和平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从把握当代、关怀人类和面向未来的维度看,我们还要以战略思维长远规划、久久为功,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从天人合一、厚德载物、泛爱万物的生态智慧,到亲近自然珍爱自然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生态价值观,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传统,并以为子孙后代更好生存、更美生活营造良好环境为宗旨努力至今。中国式现代化把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集于一体的价值取向,不仅是对子孙后代负责,更展现出一个负责任大国对人类发展应有的担当。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见证,中国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为人类现代化拓展生态文明新视域、提升社会文明新境界的现实紧迫性和未来必要性难题的正确作答。只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泛爱万物、兼爱天地,才能努力开创人类发展新阶段、构建人类发展新格局,共绘可持续发展画卷,共同迈向绿色美好未来。

“横渠四句”所蕴含着是中国古代精英、国家栋梁、文化士子甚至每一生民百姓的最高理想,包含了广而高的精神纬度,将个人小我之理想与国家大我之命运紧密结合,是每一个华夏儿女对社会的美好愿望寄托和奋斗精神支柱,具有表达古今华夏儿女共同理想、公共情绪的强大感召力和穿透力。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社会理想,社会理想由无数契合时代精神之小我理想构成。理想之最大作用,就是能感召一批心怀理想者为实现远大目标而不懈奋斗,不论时光流转、世事变化,不论山高路远、道阻且长。中国人民从历史变迁中深刻领悟:社会理想的“力”根源于历史发展之“势”,正所谓有“势”方有“力”也。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关系格局深刻变化,“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和“世界向何处去”的问题前所未有地紧密关联在一起,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建设与探索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树立了新典范,只要中国人民主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不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们必将以“民心所向”之历史大势,汇集起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之创造“时代所趋”的磅礴伟力,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接续奋斗。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横渠四句”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精神内核、文化实质是内在统一的,具有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固本培元、激荡自信、凝心聚力的价值能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中凝聚起全体人民敢于斗争、守正创新、前行不怠的民族精神。穿越历史,其精神内核、思想本真早已超越哲学命题,成为华夏文明的精神坐标之一。饱经沧桑,它仍不减熠熠闪耀的光芒,照亮了当代中国人民的前行之道路、光明之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