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闻 >

接续接力接招 奋笔书写“永春漆篮非遗保护”传承答卷

2025-06-27 16:32 来源:综合

(拍摄时间:6月26日 地点:泉州市永春县仙夹镇)

为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6月26日下午,赴泉州市永春县“古韵新声”实践队永春漆篮前往仙夹镇漆篮纪念馆组织开展专题实践活动。通过沉浸式教学、技艺传习与深度访谈,生动展现新时代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实践,为传统工艺振兴提供永春样本。

(图为中国水龙漆篮历史文化展示馆手艺人给漆篮上漆 林佳熠/摄)

筑牢传承根基,深挖文化价值内涵。俗话说“竹篮打水一场空”,但永春漆篮却能“竹篮提水水不漏”传承发展500多年。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渊源,2009年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纪念馆现场教学中,通过明清珍品与现代创新作品的对比阐释,深度解析“竹编为骨、大漆为魂”的核心工艺体系。通过实物展示与理论讲解,强化实践队员对传统文化基因的认知认同。

(图为实践队成员前往郭玉设工作室亲身参与竹篾编织 蔡钰霞/摄)

创新传习机制,破解技艺传承瓶颈。活动着力构建“代际传承+沉浸体验”新模式。实践队前往省级传承人郭玉设的工作室,在她的协同指导下,队员们亲身参与竹篾编织基础工序。面对材料易损、力道掌控等技术难题,传承团队现场示范“指稳力匀”操作要诀,通过手把手教学突破技艺传承壁垒。实践表明,这种“见物见人见精神”的传习方式,有效增强了青年群体对非遗保护艰巨性的认知,培育文化传承的行动自觉。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郭玉设大师的合影 蔡钰霞/摄)

探索创新路径,激活传统工艺生命力。面对“传统工艺现代转化”的核心命题,坚守传统工艺本体是根本原则,创造性转化是必由之路。当前正着力将现代审美融入产品设计,并借助新媒体拓宽传播渠道,推动漆篮从民俗礼器向生活美学载体转型。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仙夹镇漆篮纪念馆合照 黄羽昕/摄)

强化示范引领,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此次活动成果显著,构建“老匠人+新传人”代际传承新模式,创新非遗技艺向文创产业转化的生产性保护路径,打造传统工艺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范式。永春漆篮保护实践表明,唯有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在守正创新中发展,才能让古老技艺焕发时代生机,为传统工艺助推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推广的“永春经验”。

(甘泽宇 詹志臣 陈奕灵/文 林佳熠 蔡钰霞 黄羽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