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外嘉宾点赞朱子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应用于全球治理
本报记者 刘晓宇《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10月23日 第 10 版)
武夷山下,满目翠绿,高朋云集。
今年是朱熹诞辰895周年和宋明理学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数百年来,朱熹深刻改变了儒学的形态,又通过以朱子学为核心的宋明新儒学深刻改变了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同时,朱子学获得广泛的传播,还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尤其是走向东南亚。朱子学对韩国、日本、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说明朱子学的理论内涵存在魅力,能够在思想的市场上赢得主动,也说明中华文明拥有较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带着这样的思考,在朱子学与全球文明对话大会暨第四届考亭论坛期间,海内外嘉宾通过分论坛、圆桌会议、深入福建南平多个研学点位等方式,感受朱子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作为和中国同属东亚儒家文化圈的韩国,朱子文化在历史上对其影响深远。韩国建国大学哲学系教授郑相峰在分论坛发言中肯定了朱子理念中“理一分殊”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数字化时代的价值。他认为,这一理念经过现代诠释,依然能作为人类认同存在本质、实践互爱精神的理论基础,使朱子学展现出参与全球对话、回应人类共同问题的当代潜力。
对于印度尼赫鲁大学中国与东南亚研究中心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狄伯杰来说,朱子理念中“推己及人”“平等”等观点,对国家交往启迪深刻。他表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的利益、愿望和命运交织在一起,面临共同的挑战,需要共同的解决方案。朱子对自我修养的强调,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看法以及对推己及人、平等相待交往伦理的倡导,都为种种不确定性提供了价值锚定。
印度尼西亚和谐文化基金会(大道文化研究院)会长黄愿字,更加关注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并应用于全球治理中。他表示,朱子文化在吸收借鉴儒、道、佛思想过程中实现了守正创新,揭示这一过程对各文化文明在交流中取其精华、丰富自身以推动构建多元共生的文明和谐格局注入深厚的精神力量。“朱子文化所强调的‘存天理,遏人欲’的平衡智慧,为全球治理提供了重要的伦理参照,启示我们,国与国之间应在尊重彼此核心价值与共同人性的基础上,超越零和博弈的思维局限,携手构建一个更加和平、美丽、共生共荣的世界秩序。”黄愿宇说。
与此同时,近年来,福建省在加强朱子文化遗存保护方面举措频出——设立福建省朱子文化(南平、尤溪)生态保护区,打造内容丰富、体系完整、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有机融合的朱子文化传承发展空间。开展朱熹系列文物专题调查和朱子文化遗存普查,共登记朱子不可移动文物100余处,编纂发布《朱子福建史迹图集》《朱子闽北行迹图》等。强化修缮保护,对朱子社仓、兴贤书院等重要文物进行修缮,开展武夷山五夫里古街整治,完成屏山书院遗址考古发掘。加强朱子文献典藏、整理与保护,依托考亭书院,建设朱子书房,珍藏一批朱子理学研究的古籍和精品图书。
在国际儒联第七届执委会副理事长林安梧看来,当前正是推动朱子文化从典籍走入现实生活的关键时期。林安梧指出,在全球视野下,朱子学中“理一分殊”的理念,为文明互鉴提供了重要资源。“我们追求的是多元互济、和而不同的文明图景。朱子思想中既有普遍性价值,又尊重地方性与差异性,这正是当前全球对话中所需要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