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娱乐 >

尊重经典与张扬个性:钢琴诠释的“度“在哪里?

2025-10-15 17:47 来源:综合

(评论员 NGAI MAN 艺文)近日,一场国际钢琴比赛成为音乐爱好者热议的焦点。并非因为冠军的归属,而是一位年轻选手的个性化处理引发了评委间的巨大分歧:有人盛赞其“挣脱枷锁,充满灵光",有人则痛斥其“背离原作,哗众取宠”。这一场景,将钢琴表演艺术中那个永恒的核心争议再次推至台前:在诠释经典时,演奏家究竟应是乐谱的“忠实仆人”,还是可以成为大胆的"合著者”?尊重经典与张扬个性之间,那条看不见的“度“究竟在何处?

一、尊重经典:绝非“照本宣科“,而是“精神的对话”

常有一种误解,认为“尊重经典“就是一丝不苟地执行乐谱上的每一个音符、力度和速度标记,做一个精确的“弹琴机器”。然而,乐谱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留白的“密码本”,它无法记录音乐所有的呼吸、脉动与神采。一个休止符的时长,一个渐强记号的范围,一处自由速度(Rubato)的微妙波动,都蕴藏着无限的解释空间。

因此,真正的“尊重”,远非表面的“照本宣科”,而是一场与作曲家跨越时空的“深度精神对话”。它要求演奏者深入作品的时代背景,了解当时的演奏惯例与美学观念;它要求演奏者剖析乐谱的结构,理解其内在的和声逻辑与情感脉络。譬如,演奏莫扎特,需知古典主义的典雅与节制;演绎德彪西,要懂印象派的光影与朦胧。这种尊重,是建立在深厚学识与敏锐感知之上的“理解的忠诚”,其目的是无限接近并复活乐谱背后那个鲜活的音乐灵魂。

二、张扬个性: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可复制的灵魂”

倘若演奏只是对乐谱的精确复刻,那么钢琴表演艺术将沦为一种工业化的标准生产,失去其最动人的光彩。事实上,正是历代大师们鲜明的“主体性”,即他们独特的艺术个性,赋予了经典作品永恒复新的生命力。

音乐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加拿大钢琴家格伦·古尔德以其清癯、迅疾而充满智性光辉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震惊乐坛,其颠覆性的诠释一度被斥为“异端”,如今却被奉为最具独创性的经典之一。已故钢琴家傅聪先生演绎的肖邦,被赞誉为“带有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融入了东方文化对"气韵”与“意境”的独特理解,从而在世界钢琴界独树一帜。

他们的实践雄辩地证明:伟大的诠释,从来不是乐谱的被动回声,而是演奏家以自身全部的文化修养、生命体验和艺术洞察力,对作品进行的"二次创作”。正是这种不可复制的“灵魂”注入,让每一次演奏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事件。

三、寻找“度”的平衡:在”有约束的自由“中创造说服力

那么,那个关键的“度"究竟如何把握?它并非一个刻板的标尺,而是一种动态的、高妙的平衡艺术。其核心原则,可归结为“有约束的自由”。

"约束”,来自于对作品精神内核与风格边界的敬畏。一个诠释,不能破坏作品的基本结构和性格。将一首沉郁悲怆的葬礼进行曲弹得轻快滑稽,无疑是越过了底线。“自由”,则体现在演奏家调动一切技术手段和艺术想象力,在乐谱提供的“框架”内,构建一个自洽、丰满且极具说服力的音乐世界。

这个“度”的最终检验标准,是艺术的“说服力”。当一位钢琴家的演绎,即便个性强烈,却能让你感觉"贝多芬或许本该如此”、"肖邦的灵魂仿佛借此重生",那么他就成功地找到了那个平衡点。他让你忘记了规则与争议,完全沉浸于他所营造的、既合乎逻辑又充满惊喜的音乐叙事之中。

结语:超越非此即彼,拥抱艺术的无限可能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场争论。或许,我们不应执着于非此即彼的二元判断。钢琴艺术的魅力,恰恰在于这种动态的、充满张力的诠释空间。它提醒我们的音乐教育,在打磨技术精度的同时,更需滋养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立的艺术思考,培养既能"入乎其内”精准研读经典,又能“出乎其外“大胆表达自我的音乐家。

对于每一位爱乐者而言,欣赏的乐趣也因此倍增。我们不必急于寻找"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学会在不同大师的诠释中,聆听经典的多元面貌,感受个性的璀璨光芒。正是在这种对“度"的无穷探索中,钢琴艺术得以跨越时空,与每一代人的心灵对话,永葆生机。